寸发、小麦肤色,林丹还是那个行事雷厉的“超级丹”。身形未变,身份却变了。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双圈全满贯得主,于如今的林丹而言,这长串头衔都已“俱往矣”。“我是丹辉体育文化创始人,林丹。”从羽球场到生意场,林丹准备好了。
“给自己再下一封战书”
2020年林丹在个人社交平台宣布退役。30多年的羽球生涯、整整20年的国家队生涯就此结束。没有度假休息,也没有转型教练,向来特立独行的林丹走了另外一条路——创业。
同年,丹辉(广州)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成立。刚刚走下球场,立刻奔向另一片“赛场”,林丹回忆:没有丝毫犹豫。于林丹而言,这样的选择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早在丹辉体育成立前,他已初涉商圈,但并非一帆风顺。
“再迎接一次挑战。”林丹给自己下了一封新战书。这封“战书”的另一个“签字人”是他的妻子、羽毛球世界冠军谢杏芳,如今她的身份是丹辉体育执行董事。球场上,两人各自为战,并登上最高领奖台;生意场上,两人配合默契,拓展羽球商业版图。
创业比打球难
打球难还是创业难?林丹爽快回答:“创业难!”离开球场,意味着离开鲜花与掌声,选择创业,意味着不可控和不确定。林丹口中的难,不止是经营业务之难,还有从运动员到创业者角色的改变需要适应。
之前的二十多年,林丹一直在训练、比赛、休息之中周而复始,几乎从未打破。虽然枯燥,却也简单。如今,旧闭环打破,新浪潮汹涌而至。“做运动员的时候,管好自己就行。但创业不行,得自己做所有决定。”林丹深知,比赛输了还有下一场,但决策失误可能意味着“每一次都是最后一战”。
创业把林丹“揉圆”了,他忙着见朋友、见客户,跑场子、做活动,但球场上的拼劲还在。变身“创业丹”后,他的选择还是那三个字:拼到底。如今,在林丹夫妇的共同努力下,丹辉体育拼出了一片天地。“对于创业,我感觉更加享受了。”林丹如是说。
向更广的商业版图迈进
新昌是“林丹杯”赛事今年走进的第三座城市,2020年创办至今,杯赛已成功举办三届,从广州到延安,再从深圳到郴州、新昌,林丹杯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创业丹”肩头的压力也越来越重。杯赛以自己名字命名,既是商业战略,更是给自己的压力。“要办好每一站,这样才对得起这个名字。”林丹给赛事拉起“警戒线”。
据了解,除了林丹杯,丹辉体育还涉及羽球培训、场馆运营、品牌策划等领域,未来还将生产羽毛球周边产品、打造羽毛球核心产业链条,实现商业闭环。同样以林丹二字命名的林丹羽毛球俱乐部在9个城市落地,此外还有15个与羽毛球相关的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同时,丹辉体育还成立了2家合资公司,在广东清远、湖南郴州打造大型青年体育中心,向更广的商业版图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