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电梯,跑步机,动感单车,乒乓桌……我们的楼道处处都是‘风景’,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满满!”昨日,刚送完孙子去幼儿园的杨芳芳与邻居张华芳,在小区楼道里打起了乒乓球,说起自家的楼道,杨芳芳频频点赞,她口中提到的楼道便是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风格城事小区的“共享楼道”。
远亲不如近邻,有了家门口这个别致的健身场地,杨芳芳和单元楼的邻居串门也多了,沟通变多了,大家的关系更融洽了。就在日前,央视13套《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楼道里的自治》,重点关注她所在小区的“共享楼道”建设,原本闲置破旧的楼道经过改造焕然一新,成为了居民茶余饭后的24小时健身房。
为何要打造“共享楼道”?鄞州区社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风格城事小区交付于2009年。随着年限增加,楼道等公共区域日渐破旧。2020年10月,小区92号楼道业主自发组织,提出了改造方案并率先施行。36户家庭众筹42万元,对一楼公共区域、电梯及负一楼过道大厅进行改造。
如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身的便捷?“改造方案前前后后召开了20多次讨论会,我们最终选择最适宜的运动器材和项目,但这是我们全楼人一起参与,一起建设的成果。”回想起3年前改造的情景,92号楼道主理人忻仕军感慨道。从改到建,再到管理和维护,忻仕军坦言,他们秉承全员参与的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器材维护管理办法,并通知到各家各户,严格做好器材管理。
92号楼道改造成功后,街道全域复制推广“共享楼道”模式。3年多来,该街道全街道累计有5个小区56个楼道启动或完成改造,居民众筹资金达618万元。在风格城事小区业主张翠云看来,“共享楼道”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硬件升级,更重要的是“内核”的提升。平常热爱瑜伽的张翠云,每逢周末就会在楼道的运动空间锻炼,时间久了,她成为邻居们的老师。“邻里生活越发多姿多彩,楼道的运动氛围与人情味越来越浓。”
不只是中河街道的“共享楼道”,在浙江,从楼道闲置空间到体育新空间,已有不少妙招。杭州市萧山区桂语听澜社区,从年初开始筹划“共享空间”项目,让各小区的居民共享健身场地,真正实现“想打网球可以去你家小区,想游泳的可以来我家小区”;温州市鹿城区南汇街道南塘二组团小区拿到的“共享”幸福密钥是——将闲置的架空层改造成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阵地,由街道、小区共同出资,7个闲置架空层成功变身7个共享空间,改造成乒乓球室和健身房;绍兴市柯桥区柯桥街道笛扬社区大明颐泽苑小区将原本停满电动车的架空层改造成运动休闲场所,配置休闲桌椅和各类运动健身器材等。
2023年,浙江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印发了《浙江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任务分工方案》,《方案》提到了高质量建设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新场景,健身设施共建共享。
中国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建胜表示,楼宇改造是以自治推动共治、以共治实现共享的成功案例。通过“众筹微治”以社会或者百姓的力量,共建共治楼道健身空间,打造楼道里的“金角银边”,不仅打开了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新路径,也拓展了百姓家门口健身自由的新空间,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城市健身场地建设的有益补充。
本报记者 陈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