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年终成绩单纷纷出炉。日前,央视新闻报道,今年我国体育用品及设备乘着奥运东风,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16.7%,高出上半年整体出口增速9.8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体育用品“出海”大户的追根溯源,发现不少品牌的“户籍”均是浙江小县城,体育用品成为不少进入国际大市场的“金钥匙”。
浙江水系发达,为水上运动良好发展提供基础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慈溪市龙山镇的酷尔智能科技公司,高约13米的全自动吹塑皮划艇生产线忙碌运转。不到6分钟,一条兼具海钓和休闲功能的皮划艇就崭新出炉,随后即将踏上前往欧洲的旅途。
“采用‘吹塑’新工艺后,每条艇的生产时间大幅缩短,重量也大幅下降,价格更是原来的三分之一。”该公司董事长李德红告诉记者,这条全新的生产线,让产品能更受国际市场青睐,今年已收获3万台欧洲订单,明年有望突破10万台。
据了解,近两年酷尔智能科技新增模具300多副,新品开发超百项,新增流水线7条,实现产能翻番,每天可生产皮划艇600多条。今年前8个月,销售量已与去年全年持平。
紧抓国际市场脉搏的不断创新与及时求变,酷尔皮划艇这一出海秘诀,也成为近年来浙江不少县域体育品牌向海外市场发展的共识。作为浙江新晋千亿县,宁海有运动杖企业就有76家,其中深甽镇运动杖产业已形成年产1500万根、年产值9.2亿元以上的规模,产品出口比例逾80%,占据全球约六成市场份额。“以去年为例,兴达的运动杖产销量为190余万根,大多都是销往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市场。”宁海兴达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刘文介绍,深甽镇的运动杖产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打开了在海外市场。
近年来,位于温岭松门镇远景体育运动头盔,在这一领域占领全球市场约为20%,且以企业自主研发为主;三门县冲锋衣,在占据国内六成市场之后,龙头企业抱团参加广交会,展现出了出海的决心,受到了众多国外客商的关注。这些县域体育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所获得的成功,都是近年来浙江体育制造正在集体破圈出海的缩影。
“在体育产品制造方面,浙江拥有触手可及的产业链供应链集群优势,建构在庞大中产基础上的新消费优势,海路双向开放的港口贸易优势,线上线下互促共进的电商平台优势。”在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看来,浙江体育制造的成功出海,背后是这“四种优势”的集中体现。而对于浙江县域体育制造在未来发展的关键,明文彪则认为关键就在于创新。“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系统创新,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也要跟上,这些都需要企业组织理念和管理体系的变革创新,才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谢嘉伟
编后:
小县城如何打开国际大市场?今年,体育用品出口的大幅增长,给国内众多行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为当前中国经济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助力。
深入研究,浙江乃至中国的体育用品能够杨帆出海,一是得益于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聚链成群,降本增效,为中国企业在价格上赢得优势。其次,我国越来越多体育用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众多“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国际领先技术,也正是中国制造转型“智造”的缩影,占据全球竞争中的一席之地。